咨询电话:021-5010-8008
     021-5032-296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路81号4号楼

点击地图查询详细位置及交通线路

茶文化

首页 > 学堂公告 > 开班讯息

茶师 | 泡一杯好喝的中国茶

发布于:2018-06-15

关于茶道之美,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自己独特的品赏修养和审美观念,但由于中国古人诗性的思维特质,并未将茶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进行规范。

中国茶道的美学思想多散见于历代古人的茶书或茶诗中,而严格的现代学术体制框架下的美学学科又是从西方移置过来的。故而,当我们谈茶道美学的时候,概念的厘清便成为思辩论理时面临的首要问题。

何为茶道?大致而言,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

茶道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但尚未一个准确可论的定义,往往需要靠个体经验和悟性去理解。《封氏闻见记》中道:“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可见,早在唐代陆羽时期,中国就有了“茶道”这个词。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兴发感动”的诗教美育传统,当西方美学传入中国之后,就以富有逻辑性的理论功能与中国的诗性美育形成互补。而中国古老深厚的以诗乐教化人伦的教育机制又适宜于吸纳外来美学以进行美学本土化。

西学东渐的美学融合,除了中国文化的土壤,还有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动因。一方面,美学在西方现代性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把审美启蒙置放到重要地位,有向西方典范学习的动力。但从中国美学的演化历程来看,本土化的中国美学呈现出与中国特定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美学旨趣。

现代教育大家蔡元培就将美学、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强调美育对塑造现代中国人的心灵的重要意义。蔡元培甚至提出“美育代宗教”论,认为美育在中国可以起到西方宗教对于构建民族个性的作用。


美学一词,内涵丰富,一般分为美论美学和感觉论美学。前者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后者主张美学是关于感觉的学问。美论美学特别标举美与艺术,更偏向传统美学范畴,尤其契合精英文化为主导的价值追求。感觉论美学认为美学应当研究包括美在内的人的整个感觉或感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德国“美学之父”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认为,美学是关于人的感觉的学问,研究人的感性、感觉、情感如何在现代人性结构中具有一种合理性。

茶道美学作为一种生活审美方式,其属性更符合感觉论美学的学科视野和对象范围。它不仅涉及美、审美与艺术,而且更涉及普通的日常茶饮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茶饮文化。茶道美学包括饮茶环境、礼法、茶艺、修身等几大要素组成的审美活动。


其一,无论是饮茶的自然环境、人造环境还是特设环境都有一定的审美原则,即通过营造净洁清雅的环境来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

其二,茶道审美要遵照一定的礼仪来进行,饮茶主、客之间的端、接、饮、叙都有约定俗成的规范以示和敬与友善。

其三,茶艺的五大环节备器、择水、取水、候汤、习茶是茶道审美的基础和载体,都有相应的美学范式加以引导。

其四,茶人通过对茶事活动的审美参与来提升心性修养。


如此看来,茶道美学不应属于狭义的传统美学范畴,而更接近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兴起的生活美学等涉及感觉的宽泛对象。中国茶道美学应置放于中国传统茶学的脉络中,并在感觉论美学基础上吸收美论美学的传统资源,形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的阐释思路和叙述框架。




上海市吉益盟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江南三学堂茶艺师培训机构  沪ICP备18036335号-1
咨询电话:(021) 5010-8008 / 5032-2962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路81号4号楼
得味、得韵、得道,江南三学堂与您一起分享茶的香气与滋味,也与您一起学茶艺分享茶的文化内涵。
友情链接:苏州自学考试    传播茶文化知识,是我们的使命。